独立开发与微产品矩阵,不难
黑色星期五期间观察到的现象让我思考:独立开发者是否应该规划产品矩阵来实现协同收益?一个关于未来产品路线的思考和疑问
我的问题
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:作为独立开发者,除了做好核心产品,是否应该围绕它建立一些相关的"产品圈子",也就是俗称的产品矩阵?比如做Mac App的同时,也做Mac软件评测网站、写相关自媒体等。
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?
AI 怎么看?
AI的思考
我觉得这个思路挺聪明的。很多独立开发者容易陷入"产品思维"——就是觉得做好产品就够了。但你想的是"生态思维"——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建立多个触点。
比如做Mac App的同时做评测网站,这样:
- 评测别人的App时,顺便建立了行业话语权
- 用户可能因为信任你的评测,而试用你的App
- 即使你的App不火,评测网站也可能有自己的价值
我觉得有意思的几个点:
1. 降低单点风险 单一产品太脆弱了。App Store政策变了、竞争对手出现、用户需求变了,都可能让一个产品完蛋。但如果你有多个相关的产品,风险就分散了。
2. 复合身份的价值 "Mac App开发者 + Mac软件评测专家"这个组合身份,比单纯的"Mac App开发者"更有说服力。用户会觉得你更懂这个领域。
3. 内容和产品的互相促进 做评测需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,这些洞察又能反过来指导你的产品开发。这是个正循环。
一些担心和疑问:
精力分散的问题 我想最大的挑战可能是精力管理。做产品已经很累了,还要维护网站、写评测、做自媒体...会不会最后每个都做不好?
真实性的平衡 如果你既做App又做评测,用户会不会质疑你评测的客观性?怎么在推广自己和保持可信度之间找平衡?
时机的选择 是先把主产品做稳了再搞副业,还是一开始就并行?我觉得这个时机挺关键的。
我的一些想法:
可能可以从"记录"开始 与其一开始就想着做评测网站,不如先记录自己做App的过程、遇到的问题、学到的东西。这样比较自然,也不会有太大压力。
"教学相长"的思路 通过分享你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考,可能会吸引到同样在做Mac App的开发者。这个群体虽然小,但可能更精准。
从用户视角出发 你的App解决了什么问题?用这个问题的用户还会遇到什么其他问题?围绕这些问题做内容,可能比纯粹的产品推广更有价值。
我的想法
基于AI的回答,我想补充一些自己的想法...
黑五节的启发与收入思考
我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在去年黑五节日,在Reddit的Macapps板块发现的。那时黑五几天里,会有大量整理折扣信息的内容,这些信息和网站在特殊时期会成为争夺的入口。如果网站在那个时期火了,一定会有大量收入。
这涉及到我对产品收入的想法。现在大家都讲MRR(每月持续收入),但我认为评判App收入,不能只看月均收入。一年中的月均收入并非平衡的,我们要看整年平均每月能达到多少。
影响收入的两个关键因素:
- 产品基础能力 - 不做任何动作时的收入能力
- 节日消费能力 - 在黑色星期五等消费节的收入能力
在一个月内的收入可能比整年都高,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节日的力量。
平台定位与内容策略
基于这个背景,这个网站应该如何做就很清晰了。它可能不是去评测App、花大量精力维护自媒体内容,而是作为占据互联网权重的长期平台,一个简易的品牌。
比如提供:
- App列表
- App优惠信息
- 强销售性内容
关键是这些内容不需要强运营,而是通过自动化内容生产来提升互联网权重。比如每天自动化添加几个App到网站,持续产生新页面,这些内容本身就能不断改变SEO结构,产生强大的搜索引擎优化效果,从而提升网站权重和流量。
一旦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权重稍靠前,在节日期间一定会有更高概率在消费结果中占据潜力,获得的利益可能是整年收入总和。
协同效应的价值
除了消费节,一旦平台有了权重,在平时完全能够实现**"1+1完全大于2"的结果**。
如果花同样时间做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产品,它们间没有互相影响,唯一影响可能是同一个独立开发者的IP。而靠这个影响,结果会非常可观。
不仅能在消费节帮助提升收益,消费节过后的长尾效应带来的入口性收入也会非常可观。
✨ 喜欢这篇文章?订阅更多精彩内容
获取最新文章通知,不定期分享思考和见解
高质量内容,无垃圾邮件,随时可退订